遺鷗的樂園 |
遺鷗是20 世紀20 年代才被人類認識和發現的鳥種,作為鷗類中最遲被發現的種類,人們將它命名為“遺鷗”。1971 年遺鷗被確認為獨立種,當時它的種群數量不足1 萬只,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20 世紀70 年代末,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發現了大量遺鷗的繁殖種群,從那時起,中國的遺鷗繁殖種群便受到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內外鳥類學家的重視和關注。1987 年,國際海鳥專家組的學者們實地考察確認鄂爾多斯高原是遺鷗繁殖地后驚嘆:“在大量物種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今天,卻能夠在自然界中發現一個如此大的受威脅鳥種新群體,實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幸事”。
5 月是遺鷗孵育幼鳥的旺盛期。在鄂爾多斯桃—阿海子中央狹長的島嶼上,一對對白羽灰喙的遺鷗靜臥其上,正在“盡心盡力”地孵化后代。待到6 月下旬,一個孵育期結束。小遺鷗出世10 天后,便可以跟著爸爸媽媽一起飛翔、下水。9 月中下旬,遺鷗開始南遷,至封凍前,遺鷗又盡數從這里消失。飛離的遺鷗究竟在何處過冬?至今還沒有肯定的答案,其遷徙路線始終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