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綠發會宣傳部、貴陽公眾環境中心聯合央廣總臺共同發起黃河流域生態考察行動仍在繼續,上期我們聚焦了山西的民俗文化故事,本期我們將重點關注黃河流域山西段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文明古跡。


春秋戰國時期,長江流域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于是有了“端午節”,而黃河流域的人們為了紀念攜母隱居被焚在綿山上的介子推而有了“寒食節”。寫黃河文化不能不寫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的起源地山西介休綿山。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在山西綿山總算看到了清澈的溪流。綿山上寺廟眾多,完整地保存了從唐朝留下的寺廟、佛像、石碑。在這里,儒、道、佛共居一山,大家的和平相處也體現了中國的宗教文化歷來講求包容,和平,所以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幾千年。 

堯王臺俗稱九州疙瘩,相傳上古治理黃河在山西永濟堯山上決策。堯王臺也是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著名的血戰永濟堯王臺戰役就發生在此地。水經注:雷首,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稱堯城,堯常亦都與此,后遷平陽。此山是堯舜禹三大古帝實行“禪讓制”的見證地,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考察工作組到訪鸛雀樓時,遇到揚塵天氣,拍攝黃鶴樓遠景也是灰蒙蒙一片,樓宇的壯觀威嚴沒能用最美的角度為大家呈現為一憾事。 從建筑風格、藝術氣息等方面來說,放眼山西全省,古代建筑能夠與鸛雀樓相媲美的實為罕見。登上鸛雀樓,可以欣賞到山川的秀美以及黃河的壯觀景象,廣闊的視野令許多歷朝歷代的詩人來此賞景,同時也會吟詩作賦。可惜這一帶如今不是霧霾就是揚塵天,很少看到唐代日落遠山的清晰的景致了。 
順著新修建的沿黃公路,考察工作組特地來到中條山抗日戰爭六六戰役紀念碑前,緬懷中條山抗戰犧牲的將士。六六戰役以第四集團軍犧牲和失蹤8800多將士的慘痛代價,予日寇以重創,守衛住了大西北不受日軍踐踏蹂躪鋼鐵防線。佇立在紀念碑前,仿佛回到了戰爭年代,烈士們浴血奮戰、英勇抗敵的畫面如在眼前閃現,復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濤濤黃河水將永遠銘記英雄們的豐功偉績。 中國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很多帝都建在黃河中游,所以古代黃河漕運十分發達。黃河北岸山西平陸境內的黃河古棧道,不僅是古代從中原往陜西運送糧草物資的糧道,也是從解州鹽池往中原運鹽的鹽道。棧道外側臨黃河,內壁為巖石,多數呈一個側倒的“凹”字,可以用雄、奇、險來形容。 
山西省芮城大禹渡,黃河上唯一以大禹命名的古渡口,當地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渡黃河兩岸河道曲徊,山勢險峻,雄奇壯觀,歷來是觀賞黃河景色的最理想之地。這里有古老的合林寺,巍峨的禹王大殿,香煙繚繞的觀音廟,高大的水官大禹和圣水觀音神像,反映七十年代中國水利發展時代縮影的宏大的引黃高灌工程等,是一處集黃河文化、古典古跡的大禹文化、底蘊深厚的佛教文化、現代技術的水利文化為一體的游覽勝地。 考察工作組驅車行進的過程中,發現黃河水上垃圾的問題仍很嚴峻。問題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源頭管控是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我們發現,黃河兩岸的鄉村還是存在生活垃圾隨地填埋的現象,黃河流域的工業、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任務艱巨。 

山西省垣曲歷山森林密布,是黃河中游的一道生態屏障,相傳舜王當年耕治此山。走進山西歷山,看看黃河畔華北唯一的原始森林長成什么模樣?歷山是中條山的一段,爬上海拔2358米的最高峰舜王坪,鉆進路邊的森林,觀察歷山不同海拔高度沉積巖,看黃河億萬年變遷。為了拍下這些難得的圖片資料,拍攝者黃成德老師臉上被劃出幾條血痕,為他的敬業態度點贊,也為生態考察工作組勇往直前的精神點贊! 山西陽城縣的元、明、清古建筑群,比起陜北、呂梁的窯洞及河南陜州的地坑院,山西晉城的古代民居無論采光、通風、干燥度比前者宜居很多。這里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兩代城堡式的官宦住宅。據說這一古建筑群還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分為城內和城外兩部分。古建筑群的建筑風格雄偉險峻,充滿神秘色彩,不僅對后世研究明清建筑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通過傳承向大家展現了古建筑的獨特價值。 
留守在村里的母親們,由于經年累月的孤寂無依,喜歡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曬曬太陽、談談心,這或許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他們活著的信念就是盼著兒女們在有生之年能常回家看看。她們在,老屋就在,她們不在,老屋終會成為廢墟。希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關注留守老人、兒童,應該深挖這一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或許家鄉的經濟發展、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勞動力就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才是兒女們能夠歸家的源動力吧。 
下交湯帝廟,位于山西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始建于金大安二年(1213年),明清兩代均有大規模修繕。現存正殿、拜殿、舞樓,占地1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考察工作組會預將其收入《村廟》圖集系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