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浦灣紅樹林長勢喜人實景圖。
日前,《浙江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5年)》通過專家評審。根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計劃,未來5年,浙江要新營建紅樹林200余公頃。 紅樹林長于灘涂淤泥,支撐起物種多樣的沿海生態系統。但曾經受海岸過度開發等影響,紅樹林屢遭生存危機,面積持續減少。 浙江是中國紅樹林分布的最北界,海上造林難度更大。嗜熱畏寒的紅樹林,每向北挪一步,種植難度就增一分。浙江沿海灘涂養殖密布,新栽紅樹林還需要海上“退養還林”騰出空間,犧牲部分經濟利益。 人與樹、樹與海的矛盾如何化解,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間怎么平衡,海上造林技術難題如何攻關?帶著疑問,記者在浙江沿海走訪調查。 雖已過大雪節氣,在與福建交界的蒼南沿浦灣畔,海風迎面吹來,并不覺十分凜冽。俯瞰海岸,只見一條綠毯沿著海灣伸展,迎著潮起潮落。這里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紅樹林群落之一——沿浦灣紅樹林,5公里長的岸線灘涂上,分布著80多公頃紅樹林。 海灣里最高的一棵,枝干已經有一人高。如果刮開樹皮,樹會流出一種名為“單寧酸”的汁液,遇到空氣就氧化變紅,紅樹林也因此得名。
沿浦灣紅樹林。
沿浦灣的這片紅樹林,要從2014年說起。當時,浙江海洋大學教授水柏年和學生在此做海洋生物調查,發現光禿禿的灘涂,生態退化嚴重,底棲生物稀少。縣里也正為此擔憂,水柏年建議當地從緊鄰的福建引種紅樹林,嘗試恢復灘涂生態。 水柏年說,紅樹林被稱為大海的“幼兒園”,是眾多生物棲息之所、產卵之地,有著重要的生態恢復功能;而蒼南有浙江少有的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是全省最適宜種植紅樹林的地域之一。鑒于這兩個原因,大家有了試一試的信心。 在沿浦灣,科研團隊和政府部門通力合作,從試種10畝起步,期間經歷寒潮“速凍”、臺風侵襲等考驗,但通過每年補種擴展,經過6年努力,終于蔚然成林。 紅樹林帶來的生態改善顯而易見。潮水退去,沿浦灣紅樹林下,是另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招潮蟹出洞覓食,彈涂魚在樹叢間跳躍,一種當地漁民許久不見的“泥蒜”,也出現在了灘涂上。“‘泥蒜’學名‘可口革囊星蟲’,這種軟體動物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很高。”水柏年說,調查發現,種植紅樹林兩年后,沿浦灣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僅2018年,這里鑒定出的海洋生物多達358種,還有20余種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遷徙、停留至此。 
陳秋夏團隊調查紅樹林生長情況。
紅樹林的作用不僅于此,它還能防風消浪,凈化海水。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陳秋夏博士長期從事紅樹林的研究。 她說:“紅樹林是全世界公認的海岸衛士,也是全球海洋保護的明星。”2004年,印度洋海嘯席卷沿岸,而有紅樹林保護的村莊,卻躲過一劫。同時,紅樹林對水中的氮、磷、有機物和有毒重金屬有很強的吸附和固定作用。 紅樹林的價值和重要性越來越得到認可,對它的保護和修復也上升為“國家行動”。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到2025年,全國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其中,廣東5500公頃、海南2000公頃、廣西1000公頃、福建300公頃,而浙江為200公頃。為鼓勵地方墾造紅樹林,自然資源部還將按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樹排沙紅樹林(2018年獲批省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紅樹林的營造面積是最小的,但難度卻是最大的。不久前,陳秋夏帶領團隊主持編制了《浙江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5年)》。“紅樹林有30多個品種,大多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能在浙江生存的只有秋茄、桐花等耐寒品種。”她說。“種哪里,選什么品種,后期如何養護都需要有全面的考慮。” 在浙江,要種好這200公頃紅樹林,除了要面臨氣候的考驗,造林空間在哪里、技術保障如何跟上,都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浙江就嘗試引種過紅樹林,規模較大的就有十余次。最多時,全省曾累計種植紅樹林面積1700公頃。 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紅樹林的棲息空間被分割取代,當年幸存下來的已所剩寥寥。 現在去樂清西門島,還能見到1957年從福建引種而來的紅樹林,不過面積從鼎盛時的150畝,萎縮到3畝。這批紅樹林當初引種,是用于保護海堤、抵抗臺風和自然災害。后來因修建堤塘、圍塘養殖,紅樹寥寥無幾。 直到近十年來,紅樹林的生態價值逐漸為人所知。通過抬高改造灘涂、人工栽種移植紅樹林,如今分布在西門島的紅樹林又有所增加。《行動計劃》發布后,西門島區域正是我省紅樹林修復和營造的重點區域。 細數過往,紅樹林在海岸線上的每一次進與退,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折射著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為更好地保護紅樹林,2017年,在省林業部門指導下,蒼南創建了紅樹林省級濕地公園。 當下,蒼南有一項眼光更長遠的行動正在展開。當地計劃騰退一部分圍塘養殖,“退養還濕”留出空間,再種植100公頃的紅樹林。 “給紅樹林提供生態修復的空間,也是給未來留發展空間。”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楊加利說,從向海要地、擠占紅樹林的生存空間,到“退養還林”、留出空間,一退一進間是理念的轉變。 其實早在2014年前后,因為生態破壞,沿浦灣的養殖業就已經難以為繼。“以蟶子、泥蚶等傳統貝類養殖聞名的沿浦灣,從產量到質量持續下降。”沿浦鎮農辦主任陳詩凱說,離岸200米內的灘涂都已無法養殖,生態環境嚴重退化。 “退養還林”得到了沿岸大多數百姓的支持。村里還定下村規:不能進入沒有長成的紅樹林內趕海,保護樹木成長。 
鰲江口紅樹林。
修復生態,是為了未來更好地發展。今年6月初,蒼南和龍港兩地聯合申報了2020年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實施沿浦灣海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和鰲江河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項目預算總經費達2.97億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蘊藏著經濟內生動力。眼下,我省正在推進生態海岸帶建設。蒼南沿浦灣作為浙江海岸線的南端起點,將打造山海兼具型的生態海灣,培育美麗經濟,帶動周邊旅游產業發展。這段時間,已經有多家央企與蒼南接洽,準備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這一段黃金海岸線。 在人類大規模開發沿海地帶之前,紅樹林才是浙江海岸線上的“主人”。 考古發現,在溫暖的中全新世,也就是大約8000年前左右,浙江沿海的天然紅樹林,向北蜿蜒分布到了長江三角洲的杭州灣沿岸。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受氣候環境改變和人類活動的多重影響,目前,天然紅樹林主要留存分布在福建及以南的沿海地區。浙江樂清灣以南的溫州、臺州兩地的灘涂海域,人工種植紅樹林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可以保證一定的成活率。 不過,科研人員正努力通過馴化培育,讓紅樹林重新回到浙北區域。 在龍港紅樹林省級濕地公園里,陳秋夏帶領團隊,經過了幾輪篩選,已繁育出了一種抗寒性好的良種秋茄。它們的“祖輩”已扎根龍港十多年,經歷過嚴寒洗禮和每年的臺風沖擊。在浙北的杭州灣一帶,寧波、舟山等地,都已嘗試引種這種紅樹林。 
龍港鰲江口省級濕地公園。
今年夏天,甚至還有上海臨港和江蘇啟東的科研人員,來到龍港市紅樹林省級濕地公園。他們把這里的秋茄胚苗,引種到了長江口。 “現在仍在試驗階段,還難言成功。”陳秋夏說,秋茄的致死溫度大約在零下8.6攝氏度左右,浙北的紅樹林要真正成林,成為海岸衛士,還必須經過多年的持續考驗。 對紅樹林來說,與嚴寒相比,更大的威脅來自另一種生物——互花米草。互花米草原產于北美大西洋沿岸,上世紀70年代引種到國內,用于防風消浪、保護堤岸。但這種植物有很強的侵略性,一年就能長到1.6米到1.8米,這幾乎是紅樹林五六年才能長成的高度。與紅樹林不同的是,互花米草是其他生物的災難,它致密而發達的根系剝奪了許多生物的生存空間,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不過,這兩年浙江的科研團隊找到了一種綜合破解的方案。現在種滿了紅樹林的溫州樹排沙島,原本被密密匝匝的互花米草所覆蓋。科研人員在此做了小規模的試驗,先用專門殺滅互花米草的專用環保藥劑,預先給紅樹林營造適宜的環境,再輔助紅樹林成長。 “目前來看效果不錯,但后續管護要跟上。紅樹林造林管護措施至少要3年以上, 極為重要的是及時清除互花米草等競爭性雜草。”陳秋夏說。 十年樹木,百年成林。浙江營造紅樹林,風風雨雨已近70年。從挑選宜林地到培育良種苗,再到后期的養護,紅樹林的修復和種植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要讓紅樹林再次守護浙江海岸,不能僅僅靠政府和科研人員,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