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縣溫瀏鄉石別村進行古村落,現還保存完好的壯族吊腳樓,徜徉在鳳尾林,體驗清水江上悠悠的吊橋,流連于火紅的木棉花下,駐足于石葵河畔大榕樹下,拍攝古村落全貌。
進入石別村品嘗了粽子、野生菌、臘豬腳等特色美食,傾聽原生態的壯族敬酒歌,接受壯家人熱情的敬酒。獨特的壯族古村落讓一行人流連忘返。石別村位于清水江與石葵河相交處的河叉上,距縣城50公里,190多座上百年歷史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寨腳是平整的田疇,石葵河呈“S”型繞村而過,村子被鳳尾竹、芭蕉林環抱,水車在清水江里唱著古老的歌謠,走過鐵索吊橋,兩株高大筆直的木棉樹挺立在江邊,神奇的大榕樹一年分別于春、秋季節發兩次葉,江里有農人在撒網捕魚,人文和自然景觀組合成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秀美畫卷。酸菜煮魚、祭龍粑粑、馬腳粽等美食,十分吸引人。一張張笑臉,一幅畫面,給攝影師們留下了一個個美好的記憶。
壯族及其先民,素來注重村落環境的選擇。他們建造村落,或選在河流大轉彎,地面較寬廣的平地;或選在大河與小河交匯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地方;或選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邊的地方。由于壯族先民選這樣的環境建村落,所以許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后萬重山”之美,體現了壯族選擇優秀環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觀念。
因此壯族鄉村,多以圍墻繞村,綠樹成蔭,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幾棵大榕樹,以此象征人畜兩旺。村落房屋建筑,也講究布局,互相間隔為宜。壯族稱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壯族的這種民居也稱為“干欄”民居,這種住房形式,宜于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曬臺,以晾曬物品和納涼;從地面進入中層住人的大門,用方塊石條或木板砌成一級一級而上的階梯。壯族的這種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觀。濃郁的壯家生產風俗、生活風俗和花米飯、糯米粑、馬腳粽、岜夯菜等特色美食是石別村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
走過鐵索吊橋,高大筆直的木棉樹挺立在江邊,神奇的大榕樹一年分別于春、秋季節發兩次葉,江里有農人在撒網捕魚,人文和自然景觀組合成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秀美畫卷。
為何一個小小的壯族石別村會受到各級媒體的關注呢?這緣由2014年丘北縣文聯朱志剛拍攝的壯族民居組照,在2015年9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的第9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建筑文化類記錄獎后,《云南日報》《民族時報》《七都晚刊》等省州媒體報道出來后,引來壯族民族居古村落備受青睞。張德華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