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系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湖泊河流與復雜的生態環境相互滲透,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坐落有序,有機的形成了四大生態景區。這四大景區即是:蒲草葦蕩、羊草草原、湖泊水域、沙丘榆林。其中,天然榆林(黃榆)生長茂密,千姿百態、婆娑起舞、令人陶醉,隨著地勢地貌的走勢呈長條狀、快兒狀、起伏狀、蜿蜒狀… …生長。
就在向海屯兒的北坨子和西坨子,生有兩片較大的榆林,面積能有幾十平方公里,其間長滿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蒿草和數百種中藥材,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就是“糊通糊通”的。較密的地方連單行人都難以穿越,最密的區域狗攆兔子時,只能允許兔子竄過去,狗卻無法過去,
只能戛然而止,眼睜睜的目送兔子遠去。
多年以前,走進北坨子砍柴、打獵或路經的人經常會轉向(迷路),有的人幾個小時乃至更長時間,都走不出一個小坨坑,直到累得筋疲力盡,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才行。這一休息每每都會起到恍然大悟迷途知返的效果,大多都能找到正確方向,走出“迷宮”。
據當地的老人講,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個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叫歇日拉,此人年逾古稀,家住向海的西北13公里處,有一天,他孤身一人步行去往向海(香海)廟焚香拜佛,當他走到距向海只有不到兩公里時迷路了。他從上午走到黑,又從晚上走到拂曉,可惜一直沒有走出那片榆樹林,最后由于過度饑渴、勞累而不幸的死在了北坨子西部的一個沙坑里。
一九三幾年的夏天,有一個姓安的人,從四十里外趕著二馬車來向海串親戚,就在快到目的地時,晌午剛過就在西坨子迷了路。為了盡快走出困境,他趕著車一刻不停的走,可就是來不到屯兒里。走了半天零一夜天亮之后,他驚奇的發現:自己鬼使神差般的繞過了向海,已經來到了屯子的東邊兒了,舉目眺望,向海就在咫尺。這一戲劇般的一幕讓老安哭笑不得。回返時,他徑直來到和他開了一個離奇玩笑的地方察看,發現就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不知劃了多少個圈子。見此情景,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哎,難怪干走就是到不了向海呀!這件事在向海一帶,被當做笑話流傳很久,至今一旦有人提及,還有少數人視之為“美談”。
還有一件發生在五十年前的事:正是炎熱的三伏天,向海西屯(距向海12公里)的老張家,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全家七口人當中,有兩個姑娘(一個16歲一個14歲)情況危急,日落之前送到了向海衛生院救治。日落收工之后,孩子的爸爸得知不幸的消息后,騎著毛驢順著熟悉的老道兒急奔向海而去。按正常情況用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向海,可就在距向海不到三公里的敖包坨子里迷失了方向。這一迷可真要命,老張一直走到天亮才匆匆來到向海,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準備去洮南搶救的計劃也變成了泡影和深深的遺憾。
在向海的坨子、榆林中迷路的事不勝枚舉,我的大概理解是:樹木、蒿草遮天蔽日;沙丘沙坑形態相近;沒有特異可參照物;地廣人稀,沒有大道可走,只有少些荒道交錯縱橫… …
現在,向海人(外地人)不再迷路了,因為境內修有多條渣油路、水泥路,以前的荒道也早已成了明晃晃的大道;樹也稀了,蒿草也底了,誰要再想迷路估計都成難事了。既然向海的榆林沙坑會讓人迷路,可人們還是希望那個年代能從頭再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