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深圳12月14日電(李語)當地時間12月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以下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框架下的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以下簡稱“城市峰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深圳受邀與會,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圳實踐。
本次峰會以“深化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為主題,圍繞影響、參與和行動三個環節(分論壇)展開。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在“參與”環節介紹深圳的基本情況,分享深圳作為一個超2000萬人的超大都市,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工作經驗。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深圳將上世紀深圳灣填海留下的灘涂,建設成為大都市內的濱海紅樹林濕地,吸引100多種珍稀鳥類在此棲息,為城市保留了集濕地體驗、生態保護、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寶貴生態空間。目前,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有超過2000萬人口與超過2萬個物種在這里共處。
據悉,在2005年,深圳將全市約50%的陸域面積劃進生態控制線,目前森林覆蓋率約39%。而在深圳的城市中央,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灣紅樹林濕地,它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數萬只往返于東亞至澳大利西亞的國際候鳥在此停歇,其中代表性的珍稀瀕危水鳥——黑臉琵鷺、反嘴鷸種群超過全球個體數量的1%。前不久,《濕地公約》第十四屆大會決定,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此外,深圳還設立38個自然教育中心和22所自然學校,每年都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共同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出力獻計。
作為“地域最小超大城市”,深圳一直以來都在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具體行動,率先開展陸域生態系統調查評估,發布國內首個城市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加快實施六大優先領域17項行動,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圳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獲廣泛肯定,并以城市生態新名片閃亮全球視野。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