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世界濕地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到來前夕,一則來自中央媒體的報道《遼寧康平“水庫光伏項目”未批先建排干6000畝重要濕地》,再次引發全社會對濕地這項寶貴生態資源的關注。近年來,不合理的工農業生產與開發建設活動,嚴重威脅甚至破壞濕地資源的事件屢禁不止。
濕地保護和利用,究竟如何有機結合?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我省多個濕地保護區發現,不少地方在不觸碰生態紅線的前提下,依托濕地資源,發展濕地農業、濕地旅游,產生經濟效益。這些與濕地生態保護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產業業態,被業內人士稱作“濕地產業”。
共生共榮——人鳥在蝦稻田里達成“和解”
水寒草枯季節,龍感湖又成了候鳥的天堂。
1月10日清晨,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農場)洋湖辦事處三叉港隊部分蝦稻田里,不少天鵝正落下田間棲息。它們三五成群,時而覓食,時而飛舞,一片歡騰。遠處,54歲的農場職工毛建平不捕捉也不驅趕,仔細觀察田里的動靜。“我們特意留長了稻茬,讓這些小家伙們吃個飽!”他的語氣仿佛在說自己的孩子。
龍感湖有“候鳥天堂”之稱。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幾十萬只、20多種候鳥到此越冬。毛建平曾很不喜歡這些“不速之客”。
1956年,國營龍感湖農場成立。在漫長的農業“望天收”歲月里,一點閃失,一年到頭的勞動成果可能毀于一旦。人們只得小心翼翼地呵護禾苗生長。當時田里的鳥兒同螞蟥一樣多,專門“啃稻子”。人們常放煙花爆竹驅趕候鳥,如同送“瘟神”般。進入2000年,龍感湖管理區農業產業形成氣候,建成糧、棉、油、豬、魚、鴨、蛋、果、蔬八大完整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其中,紡織、現代化養殖規模和冷凍保鮮容量均居黃岡市第一,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作出重要貢獻。
變化從10年前開始。2009年,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國務院批準。這是我省第一家濕地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專家認定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重要中轉站,亞洲最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事實上,當時的龍感湖,因過度生產開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鳥類種類和數量已較從前大大減少。
2012年起,新成立的龍感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多次配合省、市兩級政府部門組成聯合執法隊伍,查處區域內亂捕濫獵、亂墾濫圍、亂采濫摘等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當年,管理區內關停取締東方獸藥化工有限公司、龍感湖磚瓦廠,這些企業耗能高、污染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治理無望。
整改和治理并不是終點。整個龍感湖地區如何摒棄傳統的生產模式,探索走上綠色發展之路,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2014年起,管理區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職工及轄區內村民發展“稻蝦共作”模式,推廣水稻綠色種植與小龍蝦科學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養、漁糧雙收,經濟與生態雙贏。“提高了農場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管理區黨委副書記、主任汪國兵如是說道。
人們開始期待鳥兒光臨。“有鳥來,說明我們的水稻基地實現了真正的生態、高效、綠色生產,求之不得!”毛建平告訴記者,每到收獲季,他們特意少割一點稻茬;應季時,再投放玉米粒,為鳥兒多留一些現成的糧食和能夠棲息的地方。
從昔日的人鳥奪糧,到現在主動為鳥留糧,龍感湖人與鳥達成和解,把它們當作共榮共生的朋友,實現和諧相處。據了解,龍感湖管理區已規模發展蝦稻5萬畝,覆蓋管理區93%的水稻面積,年產優質稻谷3萬噸,小龍蝦4500噸,農民每畝增收近3000元,小戶年收入二三十萬元,大戶收入在百萬元以上,為去年管理區增收過億元。
雙重屬性——一片小圩田深藏大智慧
“濕地是人類重要的經濟資源,能夠提供許多有價值的生態服務。健康的濕地與農業發展并不沖突。”孝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要負責人張德儒認為。
置身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多功能生態圩田區,仿佛來到了水鄉古境,溝渠交錯、阡陌縱橫,令人心曠神怡。張德儒介紹,在夏季,圩田上的蘆葦、菖蒲、水燭、水蔥、荷花等植物郁郁蔥蔥。
圩田,是指周圍筑有土堤的稻田,我國唐代發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爭田的造田方法。不過,今天的朱湖人建圩田,不是為了造田。
朱湖區域歷史上就是沼澤湖區。近年來,他們采取退田還湖、退耕還濕的方法,完成濕地生態修復4800畝。2018年起,管理處探索恢復古代生態圩田,充分利用生態資源,重新恢復朱湖的生物多樣性。
朱湖人對濕地公園部分區域原有地形地貌進行微調重塑,因湖就水補植30多種本土野生植物,建成形態各異的食用水生植物田、觀賞植物田、藥用植物田、編織用材料植物田,共1000多畝。工作人員介紹,濕地可對圩田的農業污水進行凈化,對一些流失的養分進行循環利用,保護土地免受洪水淹沒,為地下水提供水源補給等。圩田也能提供休閑娛樂的機會,為多種野生生物提供棲息環境。公園依托這片1200畝多功能生態圩田,已開發出圩田探秘旅游觀光項目,成為朱湖旅游的新亮點。“這些植物本身具有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同時構建起大濕地套小濕地、小區間轉化大區間的良好生態系統,能夠極大地豐富朱湖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在修復濕地生態的同時,產生了經濟效益,可謂多贏。”省林業局濕地中心專家說。“濕地的靈魂是水。濕地產業,主要圍繞水做文章,重新找回人與水的和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葛繼穩教授認為,像這樣多功能生態圩田業態,兼顧生態保護、生產發展雙重屬性,或將成為未來濕地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理性發展——先算生態賬,后看經濟賬
1月29日,潛江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又迎來旅游熱。暑水寨、芙蓉島、百鳥洲、接官廳、將軍廳……1萬余畝的天然濕地,綠樹成蔭,水天一色。園內,來自各地的游客沿著木棧道漫步而下,陽光輕灑在臉上,或盡情呼吸清新空氣,或欣賞大自然美景,或拍照留影,好不愜意。
公園管理處保護科科長楊軍無暇欣賞美景。正值候鳥遷徙季,他和同事每天對公園各處進行巡視,耐心地向居民和游客宣傳相關政策,希望他們在游玩的同時,不要驚擾到鳥。
觀鳥游,是不少濕地公園主打的旅游品牌,也令不少環保人士擔憂。為此,公園給游客明確了多條“紅線”——不要隨意前往湖邊接觸水鳥,應到規定的觀測點去觀賞或拍攝;不要隨意向鳥投擲食物,以免驚擾到鳥……“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既為游客提供觀鳥平臺,又不破壞自然生態資源。”楊軍表示。“生態要保護,民生要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絕不是對立關系。濕地保護和修復肯定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合理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壞。”葛繼穩認為,對保護區的生態功能進行分類和管理,將有助于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開發。
“一片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目標是什么,功能定位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這不是簡單的‘誰給誰讓路’的問題。”葛繼穩說,濕地作為重要的生態系統,自身就具有多重功能。如果以保護物種、保護環境等為主,那么它的游戲、文化、休閑功能就要弱化;如果其功能定位是為市民提供休閑、觀光,那么生態功能就要弱化。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大多數濕地公園在規劃上都已劃分了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并實行差別化保護。在可利用區,因地制宜,理性發展濕地產業,促進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變現,值得研究和探索。
名詞解釋
濕地產業:具有濕地特征的產業結構。如濕地農業、泥炭工業及濕地旅游業等。
濕地農業:濕地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許多農產品,特別是水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發達地區,都是濕地資源極為豐富、具有農業生產所需充沛地表水等自然資源的區域。如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
健康的濕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載體和條件。豐富的濕地生物多樣性,也為現代農業育種工作蘊藏了眾多的遺傳資源,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的依賴和前提。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在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基礎上,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區域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濕地旅游:以濕地作為觀光、游覽研究對象,觀察濕地的景觀、物種和生態系統等,并維持濕地自然環境原貌的旅游活動。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