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浩淼、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只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湖區景色秀麗,妖嬈多姿,“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楓紅送暑歸,翠竹迎飛雪”,詩情畫意,美不勝收。鄱陽湖濕潤的季風型氣候,使其成為了著名的魚米之鄉。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鄱陽湖保護區)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保護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鶴等珍稀候鳥及其越冬地。保護區屬內陸型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時令湖和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澤、泡沼,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1、2、5、6。1983 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 年被林業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我國 40 個 A 級保護區之一,同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1997年被納入東北亞鶴類保護網絡。鄱陽湖保護區已記錄到湖泊浮游植物 54 科 154 屬;水生維管束植物 38 科 102 種;獸類 13 種,鳥類近 310 種,其中有水禽 108 種;浮游動物 92 種;軟體動物 65 種 ;湖泊魚類126種,以鯉科類為最多,魚類中的中華鱘、白鱘是珍貴物種,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體重可達 100 ~ 200kg。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鶴、白頭鶴、大鴇、東方白鸛、黑鸛、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等 11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額雁、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鴛鴦、雀鷹、燕隼、紅隼、灰鶴、花田雞、小杓鷸、草鸮、白枕鶴、斑頭鵂 、紅胸黑雁、白琵鷺、黑臉琵鷺等 44 種;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鄱陽湖保護區鳥類中種群較大的白枕鶴有 2200 多只,白鶴 3000 多只,小天鵝 5300 多只。鴨類達 15 萬多只,雁類達 5 萬余只。鄱陽湖保護區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種群數量占全球的95% 以上。
![]() |
鄱陽湖 |
鄱陽湖保護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保護區年均氣溫為 17.1℃,7 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 29.1℃,極端最高氣溫 40.2℃;1 月份氣溫最低, 平均4.5℃, 極端最低氣溫為-9.8℃。無霜期 270 天。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 1970h,以 8 月最多,2 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氣溫比陸地上低 0.3℃左右,而 1 月份平均氣溫比陸地上高 0.5℃左右,水溫一般高于氣溫,最大溫差可超過 4℃。年輻射總量為 45×106kJ/m2,是江西省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光能資源富有區域。除 7 月外,其他各月均是散射輻射大于直射輻射。這是鄱陽湖大水體效應與鄱陽湖盆地效應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保護區地處老爺廟以南,由于廬山和湖口水道的狹管效應,老爺廟水域是長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大風區,風速較大,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 3.9m/s,最大風速為 12 ~ 17m/s。保護區年降水量 744.1 ~ 2363.2mm(最大值出現在 1954 年,最小值出現在 1962 年) ,年平均為 1426.4mm。雨量充沛,但時間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47.4%。11月至次年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僅占全年的9.9%。 保護區為半濕潤區域, 區內相對濕度穩定。鄱陽湖,古稱彭蠡、彭澤,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為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水五大河流的匯集處。分南北兩湖,南北長 170km,東西寬 50 ~ 70km,湖水北經九江注入長江。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水位存在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枯水季節,這時水面僅有 500km2,低水位僅13m,晚冬最低水位時湖水僅 0.2 ~ 0.8m,形成大大小小9個獨立的季節性湖泊及湖灘草地,暴露出來的湖底,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4 ~ 9 月是豐水季節,水面約 3000km2,最高水位達海拔 21m,9 個湖泊與鄱陽湖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汪洋,具水鄉澤國的景觀。因此,人們經常用“枯水一線,豐水一片”來形容鄱陽湖的水位變化景觀。鄱陽湖具有典型濕地的特點,按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間帶灘涂和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岸濕地;季節性漫灘與泛濫洼地形成的河流濕地;水位消落區灘地與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泊濕地。鄱陽湖濕地面積(即水位消落區及其鄰近淺水區)逾 2500km2,占鄱陽湖面積的78%。
在鄱陽湖濕地中,吳淞高程 16 ~ 12m 處的濕地最適宜越冬候鳥棲息,候鳥主要集中在吳城鎮周圍大小 9 個洼地。這里除了具備最適宜候鳥越冬棲息的優良環境外,人類經濟活動也較少,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濕地的結構和功能。鄱陽湖保護區位于鄱陽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贛江主支(贛江三角洲分支河流,有主支及北支、中支和南支)與修河下游河湖交匯處,洪水期被水淹沒,枯水期廣泛出露的水位消落區及其毗鄰的淺水區,介于陸上三角洲平原向湖區常年淹水區的延伸過渡帶,即三角洲前緣沉積帶。保護區典型濕地斷面高程一般為 18 ~ 13m,地形平坦。在地貌組合結構上,濕地由分支河道兩側天然堤—側緣緩坡—碟形洼地所組成。在沉積斷面結構上,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別為高漫灘(草灘)—低漫灘(包括過渡稀疏草灘和泥灘)—積水洼地等沉積單元。沉積物主要為細粉沙、極細粉沙和黏土。局部還分布有崗地,其中有丁家山、吉山和太陽山。在地貌景觀上,上述山丘,在枯水季節處于濕地平原上的高地,汛期時淪為湖水包圍的島山。保護區9 個湖泊位于贛江、修河兩岸,海拔為 14 ~17m,地勢低平,向鄱陽湖稍微傾斜。由于河床往返推移與分汊,形成扇形沖積,泥沙淤積成沙壩、天然堤、湖沼等獨特地貌。
9 個湖均處在贛江西支、修河尾閭入湖洲前緣,其水文特征受贛江西支、修河及鄱陽湖水文情勢的三重影響。保護區水位與鄱陽湖水位的年內變化趨勢一致,月平均水位 7 月最高,其次是 8 月;1 月最低,12 月次之。贛江吳城站歷年最高水位 22.29m,歷年最低水位10.46m。都昌站歷年最高水位 21.78m,歷年最低水位 8.84m。贛江吳城站和鄱陽湖都昌站的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現在 5 ~ 9 月。兩站的年最低水位為 10.46 ~ 12.61m 和 8.84 ~ 11.63m,多年平均值分別為 11.34m 和 9.77m,一般出現在12月至次年3月。
鄱陽湖區平均水溫 18.3℃,比平均氣溫偏高1.2℃。歷年極端最低水溫0℃,極端最高水溫 37.8℃。月平均水溫 8 月為最高,1 月最低,年較差21.8~26.0℃,平均24.3℃。在汛期, 保護區的湖泊與草洲被洪水淹沒,與大鄱陽湖融為一體,湖流以吞吐流為主。其中中低水位期以重力型湖流為主,中高水位期以頂托型湖流為主,也經常出現倒灌型湖流,頂托型湖流的流向與重力型湖流基本相同。贛江西支和修河是鄱陽湖各入湖河流中含沙量較大者,年輸沙量分別為 284.0 萬噸和 224.6 萬噸(包括懸移質和推移質) 。湖水含沙量隨水位的變化而改變,兩者關系密切。保護區是鄱陽湖泥沙淤積較嚴重的區域。贛江西支尾閭河床平均每年約淤高 20mm,自然堤淤高速度相對慢些,平均每年約淤積 10 ~ 15mm,自然湖堤內的洼地泥沙淤積速度很慢,均在 1.5mm/年以下。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