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洪河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東北部的同江市與撫遠縣交界處。東臨前鋒農場,西與洪河農場接壤,北與鴨綠河農場相接。距富錦市 50km。主要保護類型是內陸濕地及水域生態系統,主要保護對象是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洪河保護區屬典型的內陸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泛濫地、草本泥炭地、鹽湖等,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1、2、5、6。1984 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 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2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洪河保護區反映了三江平原原始濕地風貌,是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三江平原的一個“縮影” ,它集生態系統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生物多樣性于一體,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DP) 、全球環境基金(GEF) 、國家林業局(SFA)確認為“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三江平原典型示范區” 。
![]() |
洪河濕地 (崔麗娟攝) |
洪河保護區內有獸類 11 科 27 種,鳥類 34 科 174 種,兩棲類 3 種,魚類 6 科 16 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白尾海雕、大天鵝、猞猁、水獺等 14 種。另有中日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協定中受雙方共同保護的鳥類 97種 ;中澳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協定中受雙方保護的鳥類 15 種。高等植物103科1012種, 其中種子植物719種, 蕨類植物31種,地衣、苔蘚植物 262 種;國家保護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核桃楸、黃芪、黃檗、刺五加等 6 種。植被類型以草本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為主,間有島狀林分布。洪河保護區是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都有上萬只水鳥在此停歇,并為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禽的繁殖地之一。保護區內幾乎容納了三江平原所有的生物物種,包括大量國際及國內瀕危、漸危和稀有物種,已被列為國際瀕危物種繁育區域,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座生物物種基因庫。
洪河保護區屬三江沿江溫帶濕潤氣候區,具有明顯的溫帶季風氣候特征, 冬季漫長, 嚴寒多雪, 春季多風少雨, 夏季炎熱,秋季短暫,年平均氣溫 1.9℃,最冷月份平均氣溫-23.4℃,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2.4℃,極端最低氣溫-39.1℃,極端最高氣溫40℃, 10℃有效積溫2165~2624℃,日照時數為 2356h。年平均降水量為 585mm,50% ~ 70% 的降水集中在 7 ~ 9 月份,暴雨多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蒸發量為 1166mm。全年多西北風,植物生長期多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4級,最大風速可達 24m/s。全年凍結期 7 個月左右,沼澤植被凍層深 80 ~160mm, 最大凍土層深為2.0~2.2m。 一般早霜出現在9月下旬,終霜出現在 5 月中旬,無霜期 114 ~ 150 天,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31天。
洪河保護區為三江沖沉積平原,地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相對高度差3m,由西南向東北呈微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10 000,根據地形部位高低分為階地和河漫灘兩個類型。土壤類型包括白漿土、沼澤土和泛濫地土壤。白漿土主要分布在島狀林下,面積為1.13萬hm2,占總面積的51.8%。沼澤土主要分布在濃江河河灘上,面積為4105.1hm2,占總面積的18.8%。保護區境內河流皆為沼澤性河流:濃江河發源于青龍山農場東部,全長116km,流經保護區有25.7km,全流域面積2630km2,流經保護區內面積有283.5km2;沃綠河屬于內陸無尾河,全長5km,在雨季或豐水年該河流水位上漲,向四處蔓延。目前水源不足,已呈現斷流現象。
洪河保護區對于研究整個三江平原濕地氣候、植被演替規律、地質構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候鳥遷徙和種群數量、分布區域的研究,尤其對鸛類和鶴類研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保護區內沼澤、草甸、島狀林構成了三江平原3個一級景觀,在三江平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